2025
四月

03

720
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三十一集:第三世纪教难的回顾

1231231

【天主教教会史】|朝圣之途第31集:第三世纪教难的回顾

亲宾的朋友你好,我是陈婷。上星期在潮汕之图的节目中,公元第二、第三世纪的教父们,殉道致命的圣人们,对殉道的英烈行为,教会及信友们在神学及信仰上的意义,另外,也说明了君士坦丁大帝颁布“米兰诏书”的经过,以及“米兰诏书”在古代教会历史上的意义,还有就是“君士坦丁”大帝本人领洗的经过,这是一个历史的分界线和转捩点。今天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回顾“地窟时期”,基督信友们的生活情形。

首先呢!我们要研究的是公元第二、第三世纪的时候,居住在城镇中的基督徒,他们与外教人之间的社会生活情形。公元第二世纪,基督徒的人数,就像基督在福音中所作的芥叶子的比喻那样的真实。教会活动的范围,已经迅速的发展到帝国各地,教会的基础也已经根深地固奠定了。公元79年,毁于地震的旁培城和布查利城,在尚未被维苏威火山吞噬以前,已有基督徒的踪迹。那不勒斯的基督徒公墓是公元190年建造的,米兰城最初时候的几位主教,也都是公元150年左右的人,创建拉温拿教会的圣阿波利纳利,便是宗徒之长,圣伯多禄的门徒。

在好多位殉道烈士的传记中,我们发现高卢、非洲、亚洲省区的教会,在公元第二世纪已经相当的活跃。在那个时期,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的神学研究已经相当发达,在雅典、格林多、克里特岛,教会各种建筑的遗址,直到现在都清楚可见。

其实圣教会不仅在横的方面发展,遍及了罗马各地;在纵的方面亦颇为发展,遍及社会上各个阶层。最初教会吸收的教友,以平民阶级居多数,大部份是工人、农民和小本生意的商人、奴隶,真的是出身贫贱。然而,贵族、士大夫也步平民奴隶的后尘,皈依圣教会。殉道烈士中,就有贵族阶级,第二世纪的基督徒中,有高级行政长官,知名的学者。

基督徒在第二世纪末,固然正是少数分子,但他们却很活跃,人数确实是在不断的增加,到了第四世纪,已由少数变为多数了。基督徒既然这样增加,那么与外教人的关系究竟是如何的呢?有人一想起这段时间,是教难时期,就以为当时的教友,如同被追捕的逃犯一样,度着像鼬鼠似的不见天日的生活,在所谓的地窟,也就是在地下避难室里躲躲藏藏,那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,与当时的事实并不相附合。戴尔都良的护教书说:“我们基督徒绝非离群而居,我们常到议会、浴室、工厂、商店、市场、公共场所去,我们中有海员、士兵、农、商人等各种职业。第二世纪《致戴其纳书》也指出,基督徒无论在饮食、服装或居住方面,都和一般人相同。公元177年,里昂教难的时候,群众把基督徒从公共场所和公共浴室中赶了出来,这正可证明基督徒常到这些地方去。

基督徒是和非基督徒杂居共处,当然也就很自然的,连带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。一个人信奉了耶稣基督,除了家庭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之外,对外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面,往往也遭遇到麻烦。罗马外教社会的风俗习惯,和基督徒信仰显然有不少抵触,就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。第一个例子,假若要向人借钱的话,罗马人的习惯是,应该向神宣誓,如期归还,而基督徒呢!是不能做这一类的宣誓,所以当在有困难、有需要的时候,就无法向人借钱了。第二个例子,一个基督徒以工匠、雕刻匠、镀金匠或是画家等为职业的话,若有人想要来定制偶像的话,只有拒绝主顾,拒绝生意上门啦!第三个例子,在一年内,罗马有许多公共节日,在每次节日当天,常有各种野蛮的竞技、猥亵的表演,当然基督徒是不去观看的,在教难时期,假如教友不到竞技场参观,不就揭露自己的身份了吗?含有迷信的成份或不道德的职业,教友皆不得经营,上层社会信教后,因为们也担任公职,问题就更复杂了,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微妙,他们常应当机立断表明态度。教友们由事实与环境的需要,必须与外教人杂居,一举一动都具有为圣教会作证的意义,又为了保持超然的地位,避免官厅的注意,不得不采取某些秘密不公开的宗教仪式。当时,信友们画十字架圣号,虽是礼仪的举动,也是相互认识的讯号。古代教会的宗教性集会,是笼罩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。

现在我就为您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,走到地窟里面去看看他们在地窟里面的实际状况。让我先做个说明,地窟并不是古代初期教会唯一的活动中心,可是它最容易使我们认识初期教会的轮廓,当我们有幸走进这些狭长的地道,闻到一阵阵的霉味和蜡烛的气味,一幅动人的图画就自动的在我们的脑海涌现,我们似乎看见成千的教友在这些地道中喃喃诵经,这些地道,现在固然是空的,然而圣教会的古圣先贤以及那些无名英雄,他们的精神永远在那里,他在基督的平安中长眠,室迩人远,英灵长存。

所谓地窟,实际上是指庞大的、巨型的坟墓,许多年代的基督徒都埋葬在那儿。各个地窟里面,以数目和规模来看的话,罗马城的地窟应当是首屈一指的,但是那不勒斯、西西里岛、西拉古、托斯卡尼、非洲、埃及以及小亚细亚都有地窟的存在。罗马最古老的地窟,是在公元第一世纪建成的梵蒂冈洞、奥斯帝大道上的科摩底地窟、圣女普利史拉·多蜜提拉以及奥斯特里安地区的地窟,都是属于同类型。圣伯多禄曾在奥斯特里安地窟对信友们讲道、致训词,圣保禄的遗体在科摩底地窟中。到了公元412年,罗马城被阿拉利克所蹂躏,这些地窟也就不再用来作为墓地。这个地下罗马,一直到公元1578年才被包西奥无意之间发现的,埋没在地下千百年的教会古迹,才开始受到众人的注意。

在地下营建墓穴、埋葬死者,并不是基督徒别出心裁创造出来的习惯。在埃及、腓尼基这种习惯已经流传了数千年。罗马附近的爱特鲁斯人,也营建墓穴埋葬尸体。在义大利,后人也发掘出许多犹太侨民的古墓,不过,根据罗马传统习惯,一般人采用火葬,然后把骨灰盛放在坛子里,供列在鸽子棚似的建筑物中,正因为人以后要光荣的复活,所以呢,信友们就把遗体埋葬在地窟,用以表示对遗体的尊敬,最开始的时候,某些较为富有的信友捐出一些土地,作为基督徒的公墓,让我给各位举个例子来说明当时的情形。各位是否还记得,公元66年率军进耶路撒冷的罗马大军的统率惠斯巴西安。他的侄女夫雷维亚·多蜜提拉信奉基督以后,就把自己的别墅,供作与他同族的基督信友们埋葬死者之用,后来呢,就仿照了当代富贵人,常为自己的门客和已经解放的奴隶开设墓地的习惯,夫雷维亚就在本族墓地的旁边,开辟了新的隧道和墓地,用以埋葬贫穷的基督信友,就这样,城外各个大道的两旁,广大的基督徒公墓纷纷建造起来了。

随着圣教会的发展,基督徒的公墓也就不断的增加。到公元第三世纪开始,这些墓地不在属于私人所有,而是属于团体共有。依照罗马的法律,墓地是神圣的产业,所以圣教会最初三百年,虽然遭遇了一连串的教难和迫害,基督徒的公墓,丝毫没有受到骚扰,地窟的门敞开着,一条条的隧道,深入地下,蜿蜒不绝。到了第三世纪的末年,罗马当局方才禁止信友使用地窟的墓室。这个地下世界,死亡者的城市,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的。今天,到罗马去观光或朝圣的人,参观这些古怪的地窟,回想起当年虔诚忠信的教友们,拿着工具在沙质的白土里,挖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隧道,而这种沙质的白土并不坚硬,所以挖掘的时候,并不困难,然而沙质白土一旦和空气接触,就会变得非常的坚硬,所以没有倾坍的危险,营建地窟的人故意将隧道交叉重叠,外人进来,就好像进入迷魂阵一样,很不容易找正确的路。这些地窟的营建者,都是在初期教会的团体中,担任着重要的职位。公元217年,罗马地窟的总管,圣加里斯多被选为教宗,由此可见,墓地的总管,虽不一定是神职人员,至少也是神职人员的得力助手。

许多参观过地窟的人,都对它的庞大工程感到惊讶无比,还有几段地窟分成五层,最深的地方,距离面有25尺,地窟隧道的总长度有875公里,也有人说是一千两百公里 ,仅以圣“萨宾”墓地来讲,根据详细的测量和统计是,面积16475平方公尺,长度1603公尺,墓穴的总数有5736个穴洞。圣“萨宾”墓地,还不算是罗马最大的地窟,除了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地窟以外,还有许多地窟还被埋没在地底下,尚未被人知道,就有待考古学家们继续去挖掘下去。罗马地窟的范围,实际上一定比我们所知道的,还要来得广大。

罗马地窟中,常有广大的地室,墙上刻着各式各样的圣教会的标记。专家们推想,初期教会的信友们,除了在地窟里安葬死者的遗体之外,同时也在地室中举行宗教仪式,但这并不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一般正常的场所,而是在遇到教难和迫害、风声紧急、官方缉捕教友的时候,地窟也就一变而为信友们秘密集会的处所。各种避难的设备相当齐全,例如隧道各部,还广设支道,伪装的出口、通往邻近地区的秘密地道。

这些宽度仅有一公尺的狭长隧道,两旁的每一个墓穴,都曾经埋葬过一个期待肉身复活的信友,两旁的墙上,描绘着许多圣经故事的图像,像梅瑟击石取水啦!达尼尔身陷在狮子圈里啦!约纳先知鱼腹逃生啦!还有善牧耶稣基督站在绵羊群中啦!而最令人感动的是,墙壁上刻着无数的歪歪斜斜的名字,其中有的是教会历史上很有名的,有的就很陌生了,这些长眠地下的先贤们,名字的后面,都有着“在平安内”的字样,这是期待复活的人希望的呼声。

听众朋友,今天朝圣之途的节目就为您播讲到这儿来,谢谢您的收听,我们下星期再会,祝福您平安愉快。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